是我做的不夠多?他會改變嗎?盤點毒性關係的模式

發表時間:2025-05-05 點閱:386
Responsive image


Photo by  @ohamko  on Unsplash


「是我的錯嗎?」幾乎每個受到自戀型傷害的人都有這樣的心聲。

你在釐清自戀行為造成的混亂時,最後常常怪罪自己不好才會被傷害。自責代表你可能會受到兩次傷害:一次是在關係中遭受自戀行為的傷害,一次是相信自己才是犯錯的人。這會讓你難以看清情況、尋求必要的幫助,更可能會讓關係持續下去,畢竟如果是你的錯,你會努力嘗試修復。

為何受傷的人會覺得在關係中遭遇的事是自己的錯?這是童年殘留的慣性嗎?還是保持主導權的一種方式?或因為兩性專家力推「感情雙方對於關係發展負有相同責任」的說法,認為只要安排約會之夜和練習感恩就能扭轉局面?究竟是相信自己有錯比較容易,或是相信身邊親近的人,無論是父母、伴侶、配偶,甚至成年子女,居然能做出如此殘酷的行為,不如將責任歸咎於自己反而更容易令人接受?

答案全部都是肯定的。如果你經歷過童年的自戀型傷害,自責就是一種生存策略,這是維持對父母的理想化形象,並且滿足基本依附需求的方式。大部分的兩性關係專家都會建議,運用看著對方說話這類小技巧就足以讓溝通更順暢。聽多了這種說法,你就會開始自責,懷疑是否溝通得不夠清楚。自責是為了自我保護,只要背了黑鍋,你就有機會迴避衝突、躲掉扭曲認知。

基本上,盲視背叛的人可能會看到伴侶手機上明顯出軌的簡訊,甚至可能會在直接對質後遭到對方扭曲認知,然後重回日常生活,不去整合有問題的簡訊,因為完全釐清這件事就代表要改變自己對伴侶的看法。這在孩子經歷的背叛創傷中更加明顯,因為孩子必須保持扭曲且美化過的父母形象,才能獲得安全感和依附感,正視父母的缺失會在內心造成可怕的衝擊。我們視而不見,才能維繫現有的關係、世界觀,以及社會和體制。

自戀型關係中的一大陷阱就是,自戀者其實真的認為自己是好人,他們妄想般誇誇其談、自認正直和擁有道德操守。如果他們能逢人就大方承認:「欸,我就是個可惡的傢伙,我覺得凡事都應該看我的臉色,你就接受這個事實吧!」那反而簡單得多。這樣一來,他們表現出糟糕或控制欲時,你可能會有點氣惱,但至少不會太意外,也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自責。這些關係本質上非常不對等,你希望得到連結和依附,但他們卻是追求控制和自私,完全是兩套遊戲規則。結果,他們投入的情感遠遠少於你,但從中獲得的好處卻多得多。

自戀者往往深信自己善良、溫暖且有同理心,甚至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,如果你的自我價值感已夠低了,就更容易怪罪自己(「他們覺得自己很優秀,我並不覺得自己很好,會不會真的是我的問題?」)。一旦這段關係快撐不下去時,自戀者通常會突然給你嘗點甜頭,例如安排一趟度假、完成你期待多年的事或向你在乎的人伸出援手。可惜的是,這只會加深你的自責,讓你覺得自己不知感恩,理應要看到自己「有多幸運」。

在童年時期,自戀型父母會利用孩子的依附需求,讓孩子內化父母的罪惡感和羞恥感(例如「媽媽,都是我的錯,對不起」),時間一久,孩子會忽略自己的需求,甚至成為自戀型父母的情緒保姆。罪惡感、羞恥感和替人背黑鍋的習慣內化後,未來在所有關係中都會像膝躍反射出現。畢竟,孩子無法和父母「分手」,只能被迫適應這樣的有害環境,而適應的方式就是自責。

★自戀型關係中你會說的話:
–全部都是我的錯。
  • 我要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?
  • 也許是我表達得不夠清楚。
  • 我還不夠努力。
  • 我一直說錯話。
  • 我要更小心一點。
★自戀型關係中你會做的事:
– 不斷道歉。
  • 討好自戀者,凡事如履薄冰。
  • 為明明不是你造成的錯誤或行為承擔責任。
  • 過度準備,或對家中或職場種種細節都一肩扛起。
  • 提供多種選項(例如:準備好幾種餐點讓對方選擇)。
  • 試著揣摩自戀者的想法,預測並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  • 改變自己或環境來取悅自戀者。
  • 否認自己真正的需求或渴望。

►►本文摘自:《毒性關係斷捨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