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你太敏感或焦慮,是這段關係真的有問題

發表時間:2025-05-05 點閱:286
Responsive image


Photo by  @ohamko  on Unsplash


我發現來找我諮商的案主,會隨著他們在關係中的慣性和行為而波動。漸漸地,我發覺這些關係才是根源,而讓他們來接受諮商的焦慮則是表象。許許多多案主的故事相似,但他們本身各自有著不同的背景。唯一不變的是,他們都認為自己要為當下的處境負責,不斷懷疑自己、反覆糾結、感到羞愧、內心孤立、充滿困惑又無助。他們在這些關係中愈來愈自我壓抑,逐漸變得麻木、怕事,只為了避免遭到關係中難相處的一方批評、輕視或怒罵。他們設法想要改變自己,希望藉此改變對方和這段關係。
 
另外一個明顯的共通點是這些關係中的行為模式。不管對方是配偶、伴侶、父母、其他家人、成年子女、朋友、同事,或是上司,我的案主都不約而同地提到,自己只是表達需求或做自己,就遭到貶抑或羞辱。他們的經歷、感受,甚至對現實的認知經常遭到質疑,而身邊的人往往把自身不良行為歸咎於我的案主,使其覺得迷惘、孤立無援。
 
然而,這些案主也不否認,並不是時時刻刻都這麼糟,偶爾也會有歡笑、美好的性生活、愉快的經驗、共進晚餐、共同的興趣和回憶,甚至對彼此的愛。實際上,當一切看似到了難以走下去的地步,都會有一、兩天過得還不錯,這些短暫的美好時刻就足以重新撒下自我懷疑的種子。假如我只關注他們的焦慮,而不教他們看見這些關係中的行為模式,就好像只靠著幫車胎打氣,便能修理引擎問題,而「引擎問題」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源頭:自戀型關係(narcissistic relationships)。
 
我們深深好奇著這些充滿魅力的人,好像可以肆無忌憚地做出許多傷人的事,卻又不必承擔嚴重後果,迫切想知道為何他們看起來如此成功,為何會展現這些行為。雖然我們可能不喜歡自戀型人格,但我們崇拜具有這類特質的人,他們可能是領導者、英雄、藝人和明星,卻也可能是我們的父母、伴侶、朋友、兄弟姊妹、子女、老闆和鄰居。
 
針對自戀型人格的討論往往忽略了故事中更重要的部分: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後來怎麼了?自戀型人格和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什麼影響?一般人受傷時,往往執著於想要釐清「為什麼」,好像找出原因就能減輕痛苦(其實並不會)。為何會有人毫無同理心、玩弄感情、謊言連篇、莫名暴怒?但我們專注於自戀者的起心動念時,往往忽略了跟他們建立關係的人,像是他們的情人、共組家庭的伴侶、孩子、親屬、員工、同事、前夫或前妻、室友、朋友,甚至父母,這些人後來都怎麼了?簡單來說,這些人過得並不好。
 
我都用「對立型關係壓力」(antagonistic relational stress)這個詞來形容這類關係的倖存者所經歷的壓力,之所以用「對立型行為」形容帶來心理傷害之人展現的行為,是因為這個詞的定義比「自戀型人格」更廣泛,較不會將人貼上污名化的標籤。我在教授其他專業人士認識這些行為模式時,也都會使用這個詞,因為它涵蓋了我們在自戀者身上觀察到的各種對立型行為和手段,像是控制欲、尋求關注、剝削、敵意、傲慢,同時也包括其他對立型人格,例如心理病態(psychopathy),這些對立型行為引發了獨特的壓力。
 
我諮商過的案主中,有人的離婚拖了好幾年才收場;有人在公司內部提出騷擾和傷害的申訴,卻不被高層採信,反而眼見罪魁禍首調職到不同單位;有人立下界限後,遭家人斷絕關係;有人因此見不到孫兒;有人目睹自戀型兄弟姐妹,利用金錢來剝削年邁的父母;有人撐過了遭到否定的童年,但是成年後同樣得不到肯定;有人的自戀型朋友因為未能稱心如意,就在網路上發動抹黑攻擊;有人的自戀型父母在臨終前,還在設法操弄他們。
 
關於自戀型人格,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:在你進入自戀者的生活之前,他們就已經有自戀型人格了;在你離開之後,這個人格模式還是會繼續下去。這些關係會改變你,但你也會從中獲得成長、新的視野和更好的人際判斷能力。認清這些關係,進而走出來,也許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醒,讓你去挖掘真實的自我,好好整理一下,再以此走向世界。

 ►►本文摘自:《毒性關係斷捨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