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文章
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?
發表時間:2021-02-13

Photo by Sriyoga....

想做斜槓青年,先拿回人生選擇權
發表時間:2018-06-22

自從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瑪希....

讓我歡喜讓我猜,疑惑的建築展覽|Living Modernity

發表時間:2025-06-12 點閱:851
Responsive image
六月底前在國立新美術館的展覽,從海報上的展覽名稱開始,「生活中的現代性——非凡與日常的實驗(1920–1970年代)」是英文直譯,另一個「Living Modernity──住宅中的現代性實驗」則是日文直譯,副標的意涵似乎不盡相同,而展覽主要論及20世紀是誕生出各種前所未有住宅型態的時代,從建材、施工方法,到居住其中的生活方式與家庭形態,這些無數建築家所創造的住宅,可謂為一場場的住宅革新實驗 客座策展人大島健(Ken Tadashi Oshima)則說:「展覽介紹的這些不僅是建築實驗,也深刻影響了一般民眾生活豐富度的住宅。因此『生活』正是本展的重要主題。」
從展場空間切入來看,展品豐富多元,且分成兩個展場,主展場很具看點,展覽將從衛生、素材、窗戶、廚房、家具、媒體、景觀這7個主題面向,重新審視20世紀初開始的住宅實驗;並以特別精選的14件住宅傑作為中心,透過照片、圖面、草圖、模型、家具、紡織品、餐具、雜誌、平面設計等多載體,深入檢證20世紀住居的實驗過程。

不過這7個主題和14件住宅間的關係如何在展場呈現?這就是讓人猜疑的部分。 展場設計上將14件住宅作品,各自被設置在獨立的展示桌上,象徵為「島嶼」,當觀眾繞行每張桌面時,能逐步理解每座住宅的設計特徵與建築師的意圖。同時,展場所規劃的7個主題面向區域分布於各住宅展示之間,如同「大海」般連接起每一座住宅島,各主題區域還設有解說掛布,並以代表色進行視覺標記,這些顏色也延伸應用於各張展示桌上的文字標示,使觀眾能更清楚理解住宅元素與策略之間的關聯。
特別的是,展覽還設計了兩條主要觀展路徑:一種是以「住宅」為起點的「巡島式導覽」,逐一探索每一住宅作品的細節;另一則是以「主題策略」為出發的「巡海式導覽」,展品依主題的關聯性進行相鄰編排,讓觀眾可透過橫向比較,理解不同建築師對於同一策略的多樣詮釋。但很可能大眾看到這些路徑就開始困惑了,但設計者又指出,展場無設定固定動線,觀眾可以在「島嶼(住宅)」與「大海(策略)」之間自由穿梭,我們期待大家能隨興「漂流」,在空間中發現令人驚喜的細節與視角(那剛才的路徑是?),但我的溫馨提醒是要小心不要漂走了。

直覺上這是種俏皮的跳島式看展規劃,若是沒有熟記七個顏色代表的主題時(例如淺綠代表「景觀」視角,深綠代表「媒體」視角),展場出現的這些色彩就僅是裝飾色帶。另一個問題則是,海報上用的一條條色帶顏色與上面的Le Corbusier、藤井厚二、土浦亀城、Ludwig Mies van der Rohe、菊竹清訓與Alvar Aalto,似乎也沒有特別關聯,而且以展出的14件作品來說,還有7個建築師的名字消失在海報上(求解!)
儘管這些問題尚未釋疑,但也絲毫不影響觀看每件經典住宅的興致,而其中還有五件已經解體消失於世間無法復見,所幸還是有可供見學的名作住宅,例如1928年建築師藤井厚二在日本京都的作品「聽竹居」就是一個令我想造訪的建築,因此在本篇中特別進一步分享其設計。

在展覽的脈絡中「聽竹居」在7主題中被鮮明劃分在「媒體」視角,原因在於19世紀攝影與印刷技術發展,報章雜誌成為有影響力的大眾媒體,因此建築師與設計師透過文字與出版,主動向社會傳遞理念。
「聽竹居」是藤井厚二將其研究的環境工學成果應用在丘陵林間,所打造出的實驗性自邸。他結合日本的氣候風土、日本人的感性與生活方式,融合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與「數寄屋造」(sukiyatsukuri)的技法,追求日本住宅的理想形式。藤井在約4萬平方公尺的敷地上,建造了三座建築:供家庭居住的「本屋」(1928年)、作為藤井私人空間的「閑室」(1928年),以及用於接待客人的「茶室(下閑室)」(1931年)。
為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季節變化,藤井在設計中融入自然通風系統,例如在土壁上設置換氣窗,並在地板下設置導氣口來調節室內環境。此外,藤井還親自設計了家具、照明、地毯、日用雜貨等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物品,甚至還精確地設計居住者就座時的視線高度,就連椅子的設計也考慮到穿著和服的姿態,這些設計皆基於藤井對居住者生活習慣與動作的細緻觀察。他不僅親自設計了從家具到日用品等生活中所需的物品,還熱衷於陶藝創作,並將這些陶藝品陳列於房屋各處的壁龕(床の間)中,至今猶存。

他將這一住宅設計的研究成果整理發表,包括日文版的《日本の住宅》(1928年)、《聴竹居図案集》(1929年),以及英文版《THE JAPANESE DWELLING-HOUSE》(1930年),來向全世界傳播其設計理念。也因此讓我在京都的〈大喜書店〉內看到《聴竹居図案集》,而此行還去了京都大山崎美術館,卻錯過鄰近的〈聽竹居〉預約參訪,也因此更堅定了下次造訪的決心。

1957年由芬蘭裔美國建築師Eero Saarinen設計,與室內設計Alexander Girard及景觀設計Dan Kiley共同打造的Miller House。以十字形鋼柱作為支撐屋頂的架構,並由九格網構成,且有帶狀天窗沿著格網布置。室內設有下沉式客廳為日常生活的核心;傢俱設計隨季節更換,彩色抱枕、地毯、窗簾及Eero Saarinen的經典有機座椅,妝點出活潑細膩的空間氛圍。

芬蘭設計師Alvar Aalto在70年前在湖畔的森林小丘所建造的實驗住宅。現場是具有很多細節的白色模型,還有中庭與小木屋,可以說是很適合夏日度假的住宅,且現存可參觀。

展覽訊息|《Living Modernity──住宅中的現代性實驗》
地點:東京國立新美術館
時間:2025.03.19 - 2025.6.30
https://www.nact.jp/